世界白血病日 | 早期识别+科学诊断,白血病不是生命的终点
“世界白血病日”(World Leukemia Day)是由Acute Leukemia Advocates Network(急性白血病倡导者网络)、CLL Advocates Network(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倡导者网络)、 CML Advocates Ne
“世界白血病日”(World Leukemia Day)是由Acute Leukemia Advocates Network(急性白血病倡导者网络)、CLL Advocates Network(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倡导者网络)、 CML Advocates Ne
9月1日,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来自平安财险海南分公司的小玥(化名),成功捐献29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成为海南省第229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悬浮液将为一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人类血型系统十分复杂,从目前国际输血协会已经确认的血型系统超过40个,如常见的A型(A抗原)、B型(B抗原)、AB型(同时有A和B抗原)、O型(没有A和B抗原),以及比较罕见的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近年来,市红十字会始终以队伍建设为根基、以服务拓展为抓手,持续激活公益服务活力。2024 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造 “红十字会员之家” 示范阵地,全年累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社区帮扶、人道救助等志愿服务活动 88 场次,历年志愿服务总时长突破 7.9 万小时。在造
白血病治疗后,血象回升是治疗有效的重要信号,但绝不意味着 “治愈” 或 “高枕无忧”。临床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隐形复发” —— 即血象看似正常,但体内已存在残留白血病细胞,若未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进展为显性复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髓系和淋系恶性肿瘤的潜在治愈手段,但复发仍是失败主因。肿瘤清除部分依赖于供者来源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反应。供受者嵌合状态是GvL的生物标志物。可检测的微小残留病(MRD)被广泛用于allo-HSCT
在我们身体这个由亿万细胞构成的精密国度里,血液系统无疑是最繁忙、最富活力的交通网络。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各类血细胞,如同各式车辆,日夜不息地穿梭于血管之中,承担着输送氧气、抵御外敌、修复损伤等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这些血细胞的寿命都是有限的,短则数日,长则
本系列将聚焦这些平凡却动人的瞬间,聆听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的坚守,记录患者重获健康的喜悦,更传递医患携手共战病魔的温情力量。愿这些故事如星火,点亮更多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医者的理解,共筑健康路上最美的风景。
没有提词器,没有剪辑台,没有闪烁的直播间灯光,但这一次,这位平日里隐藏在镜头后的电商视频编辑,成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一场“直播”的绝对主角。他“播出”的内容,是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希望。
没有提词器,没有剪辑台,没有闪烁的直播间灯光,但这一次,这位平日里隐藏在镜头后的电商视频编辑,成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一场“直播”的绝对主角。他“播出”的内容,是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希望。
为迎接第十一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进一步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8月27日上午,渑池县卫生健康委、县红十字会在万人广场开展“致敬希望英雄”主题宣传活动,向群众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及无偿献血的知识。赵娜娜 摄
在临沂客户端讯8月26日上午,齐自豪成功捐献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临沂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达到了150例。从2007年到2025年,从第1例到第150例,这一条生命之路,临沂坚持了18年。
8月2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全省血液病病友公益活动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举办。由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承办的这场活动,吸引了省内外两百余名病友及家属参加。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是其常见并发症。研究显示1,2,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约为20%~37%,不仅增加出血风险与医疗负担,更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国内外尚未确定HSCT后血小
8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表彰2022-202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获奖者的决定》,对2022-2023年度在无偿献血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军队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我研究生是浙江大学毕业的。之前读书的时候,身体有什么状况,习惯去校医院。
武汉晚报8月25日讯8月25日,武汉某指定采集医院内,21岁的大四学生焦子怡(化名)和26岁的规培医学生周奇(化名),同日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西南、华南地区两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
8月25日上午,在位于定点采集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两台造血干细胞分离机同步运转。鲜红的血液顺着透明导管流转,两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同一天完成采集。它们将分别跨越千里,被送往西南、华南地区,为两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亮重生曙
焦子怡出生于2004年,是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2022年高考结束后,母亲鼓励18岁的他向父亲学习,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
“比起患者承受的病痛,我这点不适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能顺利捐献,一切都值得。”8月25日,记者孙大鹏在山东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帮助一位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希望。